在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,面对社会担任“思想者”和“榜样”角色,说出关于世界和人生的种种箴言的是盖茨和乔布斯;在电视上分享人生经验,让听者回味的更多是影视明星,商界奇才,各类名嘴。对一个青春迷茫的本科毕业生而言,想要获得在现实中应付挫折,把握机遇,实现转轨和“逆袭”的智慧,是去找自己大学时期的教授,还是读读人生大起大落,充满戏剧性的商界精英和文艺明星的自传,听他们的演讲更有现实价值,答案是显而易见的。也不得不说,就纯学术以外的人生(人际关系,婚姻,职场)而言,不少教授们自己也不过一地鸡毛,乏善可陈,更可能捉襟见肘,进退失据。真要回答学生关于个人生活的咨询,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思想和智慧可贡献。古人有“道德文章”之说,却不懂得还有“情商”存在。如果以今天的“情商”来衡量古代智者,也未必都能过关。关键在于,在二十一世纪的价值取向里,人的智商和情商的综合平衡,经历和成就的相得益彰,才是受崇拜的原因和指导他人人生的资本。
在对教授的导师角色进行实事求是的反思的同时,还要注意父母的作用。传统的知识和资源的不对等状态,不仅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,也存在于教师和学生父母之间。过去,学生父母把学生的学业委托给教师,并部分地让渡了父母的教养角色。现在的中小学校教育则要求父母的深度参与,知识和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普及,甚至使得父母在家教育成为可能,更不必说父母为子女提供的大量课外活动和旅行经历。从小学到大学,父母自身教育程度,人生阅历,社会经济资源的提升也使得父母不再仰赖从事批量教学的教师,而成为观察和发掘孩子个性和潜力,在专业和人生道路培养子女的真正导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