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美教育的民间交流从未“脱钩” 中美的教育交流后来被两国政府中断:留美幼童计划后来遭到清朝保守派的攻击,不了了之。美国政府在1882年出台了臭名昭著的“排华法案”,将华人拒之门外。直到二战时,中美成为盟友,排华法案才被罗斯福总统废除。△排华法案时期的宣传虽然政府层面的中美教育交流被阻断,但民间的交流却一直在持续。从清末到民国时期,大约有三千名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,很多从事教育和医疗工作,在华建立了当时中国最好的学校和医院。其中著名的有:沪江大学(后来的上海理工)、圣约翰大学(后来的华东政法)、震旦大学(上海交通大学)、金陵大学(南京大学)、东吴大学(苏州大学)、之江大学(浙江大学)、燕京大学(北京大学)、辅仁大学(北师大)、岭南大学(中山大学)、津沽大学(天津外国语大学)、华中大学(湖北中医药大学)、齐鲁大学(山东大学)、华西协和大学(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)、福建协和大学、华南女子大学、湘雅医学院等等,这还不包括美国教会建立的上百所中学和书院。中美教育交流,主要由非政府的民间组织推动。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之役后,美国将来自清政府的庚子赔款中的相当一部分,退还用作中国教育之用。1909年,在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,就是现在清华大学的前身。民国时期通过庚子赔款的专项教育基金留学美国的学者中,有文史大家胡适、语言学者赵元任、气象学家竺可桢等。用庚子赔款建立的机构还包括了北京的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。可以说,民国时期最好的大学,几乎都是美国人帮助创办的。△1909年游美学务处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全体与老师合影1949年以后,中美政府之间的外交联系为冷战所阻隔。但即使在冷战时期,两国人民也没有完全“脱钩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毛泽东时代,从未强调中美之间是国与国之间的冲突。相反,始终倡导的是全世界群众(包括中美人民)反对帝国主义政府的运动。换言之,在毛泽东眼中,冷战并不是中美两个国家的冲突,而是中美人民与反人民的美国政府之间的冲突。他一直支持美国人民——特别是黑人——反抗美国政府迫害的运动。细察共和国外交史会发现,我国政府始终奉行的是“人民外交”,而不是民族主义式的国与国的对抗。虽然对于美国政府不断进行抨击,但是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、民间的文化交流,一直受到提倡。一个例子:六十年代的美国,经历了大规模的民权运动。美国的黑豹党,深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,希望在美国开展游击战,用革命的方式获得黑人的平等权利。黑豹党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贩卖毛泽东的红宝书,换得活动经费。黑豹党首领罗伯特·威廉还访问了北京,在天安门城楼上得到了他的精神导师毛主席的签名款红宝书——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本限量款红宝书。黑豹党对毛泽东的崇拜,至今在黑人群体中流传。以至于后来著名的拳击冠军迈克尔泰森,还将毛的头像纹在自己的肩膀上;拳拳到肉的背后,是毛泽东思想对美国黑人文化的熏陶。可见,中美之间的民间文化交流,即使在冷战期间,也不曾真正“脱钩”。1971年尼克松访华,终结了中美之间的冷战,在中美之间建立了一个共同反对苏联的战略同盟。中美关系进入了蜜月期,对美留学迎来了春天。1978年3月,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式上,邓小平说:“任何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, 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、别的国家的长处,学习人家 的先进科学技术。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,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,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 上了世界先进水平,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”。邓小平还指出:“要成千成万地派,不是只派十个八个”。在政策的号召下,美国成为中国人海外留学的首选,数十万中国学子选择去美国留学。这其中,民间的自费留学一直是主流,人数远超由政府主导的公派留学。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发布的《2019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》,中国赴美留学生人数近37万。可以说,没有其他一个国家,在过去四十年里,为中国培养了如此多的促进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的知识人才。可以说,1978年以后的对美留学,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来说,也具有重大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