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方优秀学员 Leo ,获得了斯坦福常规申请阶段(RD)提早通知录取。他是如何从科研小白,到收获2017丘成桐中学科学奖(计算机)全球铜奖,并在非常稀有的常规申请(RD)提早通知中,即获得斯坦福大学录取?
让我们一起听听Leo怎么说!


《金属价格的波动预测稀缺金属公司的股价》课题论文节选
另外一点的话,在写论文之前我做了很多背景调研,导师也讲了很多文献跟背景知识。我原来以为仅仅只做一个计算机的课题,但是没想到实际上发现做课题的时候和产业结合有很大联系。
模型刚开始很顺利,而且这个模型得出的结果数据非常好,可能有点掉以轻心了。但是后来发现在做模型训练的时候,不小心把未来数据也放进去了。但是这部分的数据是不能用的,会影响到模型的最终效果。
最困难的就在于如何去优化模型,然后我们也尝试了各种方法去优化:比如data preprocessing, 引入新的模型,参数调整等等。
另外一个方面的话,就是让我对整个科研过程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。从前期选题,到实践做模型,再到论文写作……
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整个课题做下来,我从导师那里学到了如何去自主学习的方法,我感觉这是对做科研来说非常重要的技能。因为我从小文科比较好,还是后面高一的时候才开始对计算机感兴趣的(笑),所以要学的东西非常多,在科研过程中很需要学会自己去学习。
另外一个就是我看课本其实会比文献多,因为课本会介绍得更加详细。大概就是这两个方法,实在解决不了才会去问导师。
如果你对某个学科非常感兴趣的话,最好的去保持兴趣的方式就是去做科研。我觉得科研和竞赛之间的区别还是挺大的,竞赛就是要求我们按照出题人的思路来解题,但是科研不能这样,要自己去思考创造自己的套路。而且科研是真的能够勾起一个人的兴趣,就比如说我,9年级的时候我根本不可能想到自己会对计算机感兴趣
在做丘奖课题的时候,每周是2-3小时。但是因为那段时间我在准备别的东西所以时间压缩很严重,现在想想其实应该每周花更多时间的。然后就是开学前一周是10-17小时这样。
还有一点就是,有方对整个科研过程的安排和跟进很到位。经常会有督导来关心我们的科研进度。特别是最后科研论文提交阶段,一直都会有跟进,保证我们能够按时提交论文。
第二点,如果科研打开了你兴趣的大门,那么就不要做了一个课题就结束了,要继续在学术的道路上往前走。
第三点就是,基础知识非常重要。做科研的时候可能我们一开始会想要做个高大上的东西,但是并不能为了出结果而出结果。我一开始为了打牢基础花了很多时间,虽然有些基础知识对结果没有太大的帮助,但是对于你未来的科研道路还是很重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