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件国人被误导的美国教育传说就是:“美国孩子不用高考,没有一考定终身的概念。人家大学是用来申请的,而且统考是全国统一标准,不像中国北大、清华在北京的录取比例是其它省份的几十倍;而且人家的统考还可以考多次,以最高的一次分数为准。”
另外,国人可能会觉得美国的所谓“高考”,题目绝对没有中国的高考那么难,那么变态。这种想法绝对是错误的。中国的高考,再难的题目,也是高中学习的内容。但是,美国的AP考试,考的内容是大学二年级的课程内容,假如也说比高考“容易”,这样的学霸基本就不用读大学了吧。
假如哈佛不看肤色光凭成绩录取,亚裔孩子的SAT成绩就不需要比白人高140分,比拉丁裔孩子高270分,比黑人孩子高450分才能被录取进哈佛了。加州理工学院不玩“多元化”的游戏,光凭成绩录取学生,于是亚裔学生比例从26%猛增加到42%。(一些从来没有在美国的好学校读过书的中国读者竟然还会说出“你的学校60%是中国人,说明你的学校有问题了,干嘛跑到这样的唐人街烂学校去读? ”这种让美国教育者们笑破肚皮的评论。在美国,白痴都知道:中国人,或者亚裔越多的学校,成绩就越好!)
最后,国人认为“人家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,而中国是严进宽出”,这明显又是一个错误的认知。美国的好大学录取率才百分之六到八左右,这叫“宽进”?在美国,真正能够学到本事而且容易找到工作的大学生,基本没有毕业于“宽进”的大学的,所以,即使大家都“严出”,跟中国一样,美国也是毕业于名校的学生比较吃香!
所以,对于美国教育,不要一味带着粉红色的幻想去看,了解了真相,会让我们在学习别人的长处的时候更加留意,而且,也不会因为道听途说而影响了自己的判断力。
之所以有不满和批评,源于人们的教育需求没有得到满足。这里,我把人们的教育需求假定为家长关于孩子的教育需求——在现实生活中,孩子对教育的选择更多受到家长意志的左右。家长的需求代表了孩子的需求。
就孩子的教育而言,家长有什么需求呢?
无论家长处于何种社会阶层,可以肯定的是,首先,普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可能活得长。活得长意味着身体必须健康;
其次,普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平安幸福。平安幸福意味着生活没有灾祸,即使遇到了困难孩子自己也能够克服。毕竟父母总有走的那一天,孩子终将要独立面对生活的艰难,这就需要心理要健康、乐观、坚强;
最后,普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个好人,做正确的事情。没有人会去教自己的孩子去当坏人,做坏事。在历史上,即使是土匪和黑社会头子,也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去接受最好的教育,过正常人的生活。
这三个需求是基本需求,其他所有需求都由基本需求衍生而来,可以称之为“派生需求”。比如,“出人头地”就是一种派生需求。处于社会和经济地位较低的阶层,通常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。但出人头地是为了什么呢?还是为了满足上述三条基本需求。对于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,社会和经济地位已经提升的一代父母来说,“出人头地”就不再是他们的教育需求目标,孩子上不上北大清华其实没什么关系— —毕竟能够进入北大、清华的只能是极少数人——但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能够身心健康,接受良好的教育,未来的生活平安幸福。
满足这三条看起来简单的需求并不容易。坦率地说,如果以此为标准衡量当下的教育,任何一条我们都没有做到。
从身体上说,现在的孩子成天被写不完的作业、上不完的培训班所包围,几乎没有时间锻炼身体,更没有养成户外运动的习惯。学校里的体育课,也因为种种原因,其强度和对体能的挑战性大为降低。上世纪80年代曾备受关注的“豆芽菜”现象,现在几乎随处可见,学生带眼镜的年龄不断提前,比例不断上升,身体素质不断下降;从心理上说,现在的孩子抗压能力极其脆弱,只能接受成功,不能接受一丁点儿的挫折和失败,稍不如意就采取极端行动,缺乏和他人有效沟通的技巧和能力;
从价值观上说,在以高考成绩为唯一录取依据的强大“指挥棒”效应下,学校在不停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和训练考试技巧,价值观教育被事实上边缘化,甚至走向了反面——提供了扭曲和错误的价值观。走进教室,满眼皆是杀气腾腾的标语——“提高一分,干掉千人”、“扛得住给我扛,扛不住给我死扛”,“考过高富帅,战胜官二代”,等等,令人触目惊心。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,是让他(她)接受好的教育的,不是让他(她)掌握了一大堆考试技巧,不择手段地升官发财,然后在不如意的时候“干掉”那些挡自己道的人。